
1987年,国家总后勤部长洪学智因身体原因主动请求退休,在临退休之前他向中央提议由赵南起接任这个职位。
很快,第十三届人民大表大会通过了洪学智的提议,并正式下发了赵南起就任总后勤部长的文书。
然而,几天之后,杨尚昆就收到了一封匿名举报信。
信上说:赵南起是韩国派过来的间谍,不能对他委以重任。
接这封信之后,杨尚昆立即下令相关人员严格保守这个秘密,同时,立即上书中央请求处理意见。
党中央立即成立调查小组,由杨尚昆负责,务必查明这件事情。
新上任的总后勤部长赵南起真的是间谍吗?这封信究竟是怎么回事?杨尚昆对这件事的调查结果又会是怎样的?
这件事情的起因还是赵南起的身世问题引起的。
远道而来的客人
1927年,赵南起出生在朝鲜的一个贫苦人家之中。
当时的朝鲜还是日本的殖民地,年幼的赵南起在对朝鲜有着深厚情感的爷爷赵东植的言传身教之下,从小就对日本有着强烈的反抗情绪。
为了反抗日本人的文化剥夺,在爷爷赵东植的支持下,赵南起放弃进入日语教学的公立学校,而改上学费偏贵的朝鲜私塾,梦想着等有朝一日可以学有所成继承爷爷的志愿,赶走日本人。
可是没过多久,日本人的文化侵略越来越严重,他们强行关闭了所有的朝鲜本地学校,强迫他们说日语,学日文。
在爸爸赵龙九的带领下,13岁的赵南起一路来到了位于中国东北的“满洲”,他们在长白山脚下的岔路河停来下来。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当时朝鲜同胞聚集而成的几个村落,赵南起一家在这里生活了下来。
五年后,在这个朝鲜人居多的山脚下,迎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日本战败投降了。朝鲜和“满洲”都即将迎来解放。
大家全部都欣喜若狂,好多人都迫不及待地收拾行囊想要返回家乡。可是,赵南起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
“我要加入解放军,我想要留在这个在我们走投无路的时候给了我们栖息之地的国家,我要去军队参军。”
就这样,18岁的赵南起独自一人走了100多里路找到了当时的在东北的组建的自治军,正式成为东北自治军的一员。
这时候的赵南起虽然已经在中国生活了五年多,但是因为他所在的村子朝鲜人居多,所以他的汉语水平并不算高,仅限于可以简单对话,但是更深入的理解就不行了。
因为语言不通又加上朝鲜人的身份,赵南起在部队并不是很受重用,还经常要面对身边人的质疑。
真正让赵南起摆脱这种窘境的时候是1945年年底。
不曾改变的革命信仰
当时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岑略,赵南起所在的部队已经很久没能成功从外面采购物资,再加上东北天气寒冷,将士们都在咬牙硬撑着。
这个时候,赵南起主动站出来说道:“我可以筹到粮食,让我去试一试吧。”
大家对此表示怀疑地道:“你?你一个人去哪弄粮食。”
彼时大家对于赵南起的身份还都表示严重的怀疑。
还是当时的自治军副司令员周保中看着赵南起坚定的姿态,开口道:“可以让你出去,但是你要记住不可以强迫老百姓。”
带着司令员的嘱托和有些战友的不信任,赵南起独自一个人离开了营地。
让大家都意想不到的是,几天之后赵南起回来了,而且还是带着将近30万斤的粮食一起回来的。
大家不敢相信的看着赵南起,你一言我一语的向赵南起问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你怎么做到的?”
赵南起回答:“我今年加入部队之前,刚好赶上今年的收获。今年大家的收获都不错,又加上我和他们都是朝鲜人,比较方便沟通。周围的村子每家都凑了一点就够咱们度过这段时间的了。”
这些粮食支撑着大家渡过了这段艰难的时间,温暖了大家的身体。与此同时,也融化了赵南起和大家之间的隔阂,温暖了大家的战友情谊。
在这之后,赵南起被组织安排到东北的学校进行学习。在校期间,赵南起一直苦学他的汉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
毕业之后,赵南起一直在延边地区工作。
可是,一场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改变了赵南起现在的生活,也让他在时隔多年之后再一次踏上了离别多年的出生地。
1950年6月25日,赵南起奉命前往朝鲜战场负责双方联络工作。
抵达朝鲜之后,面对这片曾经的家乡,赵南起并没有浪费时间去回忆曾经,只是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在这之后的一年时间里,赵南起主要负责前线指挥所的文献整理和翻译工作,期间偶尔充当双方谈话中的翻译职位。
在赵南起达到朝鲜战场半年后的一次玉泉洞会议中,赵南起流畅的朝鲜语言和独特的见解,引起了当时参加会议的朝鲜首相朴宪永的注意。
在得知赵南起也是朝鲜人之后,朴宪永就去问彭德怀可不可以让赵南起留在朝鲜工作。
彭德怀回去之后询问赵南起的意见时,赵南起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现在是中国共产党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我很喜欢我现在生活的国家,也早就已经把中国当做我的家,我的祖国。我想要继续留在中国。”
1951年6月,赵南起调到后勤部负责运输工作,成为洪学智管辖部队中的一员。
在运输部工作期间,赵南起曾经在敌我双方交火激烈的情况下,冒险用汽车往前方战线运送了各种站别和后勤保障物资,其中还包括非常危险的3万枚手榴弹,彻底解决了前方弹药不够的窘境。
根据运输科后勤人员的战后会议才知道,赵南起在这次出发之前就给家里人写了封遗书,还让他帮忙转告家人。
“不要为我难过。我是为了我的国家而牺牲。”
赵南起用一次次的实际行动展露出了他对中国无限的热爱,对他所信仰的中国共产党至高无上的推崇,对祖国人民坚定的信念和守护。
1958年,赵南起跟随志愿军回到祖国之后,一直在吉林省负责延边工作
在延边工作期间,赵南起始终工作在第一线,积极推进延边自治州的改革工作,一手抓起了延边文化、经济的发展,将吉林省打造成了国家商品粮基地。
然而,这样一个一心为民服务的赵南起,再一次因为他的身世受到了攻击。
没有事实根据的匿名信
1987年,在宣布赵南起要出任总后勤部长之后,有人寄了一封匿名信给杨尚昆。
信上写着:赵南起是韩国间谍,曾经在1979年收到过韩国给他写的密信,要求他在中央伪装身份,刺探我军军事机密。并且,在1980年之后经过电台和韩国互相通信。
接到信之后,杨尚昆大为震惊。赵南起可是一位革命老战士,又是洪学智亲自举荐的,怎么会是间谍呢?
杨尚昆深知事情的重要性,所以立即上报给邓小平。邓小平连夜召开会议讨论这封举报信的可信程度。
会议最后决定由杨尚昆做主要负责人,成立一个调查小组,一定要把赵南起的事件调查清楚。
邓小平还特意嘱咐杨尚昆:“咱们绝对不能给坏人可乘之机。但同时,也不能冤枉任何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好同志。”
杨尚昆接到命令之后,先是对赵南起身边的人展开了调查。
洪学智、周保中等人都愿意为赵南起作保,他们相信赵南起对党和国家的忠诚程度,相信赵南起绝对不可能是叛徒。
随后,杨尚昆又对匿名信中所说的密信还有电台两件事情展开了深入调查,发现这两件事情知情人很多,赵南起本人也曾上中央上报过这件事情。
杨尚昆反复查看之后发现,书信和电台的录音中都有同一个名字——赵南元,一个跟赵南起很像的名字。
没有见面的亲弟弟
杨尚昆就这件事情询问了赵南起本人。
在猛一听到有人说他是间谍的时候,赵南起很是震惊,他强烈要求杨尚昆一定要仔细调查这件事情还他清白。
杨尚昆安抚他说道:“你放心,组织的上一定会还你清白的。”
紧接着又问道:“赵南元是谁?”
“赵南元是我的亲弟弟,自从当年分别后我们已经几十年没有见过面了。他现在在韩国,而我身为中国的政府官员也不可能出国去看他。”
在赵南起的讲述中,杨尚昆才知道这个少数民族的将领并不是外人所看到的那么风光亮丽,他也有着他说不出口的苦衷和难以实现的遗憾。
原来当年赵龙九当年带着赵南起他们来到东北之后,爷爷赵东植就因为太过思念故乡而经常郁结难舒,身体变得越来越差。
半年后,赵冬植就对赵九龙说:“我明白我身体越来越不好了。俗话都说‘落叶归根’,我现在就想回到朝鲜,在那里度过我最后的日子。”
本来应该是赵南起陪着爷爷回去的,可是当时赵南起主动说道:“我想要留在中国,我喜欢这边的生活。”
就这样,改由弟弟赵南元回去了朝鲜老家。
本来还可以家里收到弟弟赵南元的书信,可是自从朝鲜战争开始之后,当时已经身处韩国境内的赵南元就被限制了和中国的通讯。
双方就这样断了联系。
直到1979年,身在韩国的赵南元一次偶然的机会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赵南起的名字。他也不确定这是不是他的哥哥赵南起,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拜托一名记者帮他写了一封信寄到大陆。
而当时赵南起收到这封异国来信之后,并不敢轻易打开。在找了好几个人作证的情况下,才一起打开了这封信。
看见信的落款,弟弟的名字就写在那里。赵南起对于这个从小分开的弟弟很是想念,他非常想要再次见到赵南元。
可是现在自己并不是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在两国关系还很紧张的时候,他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出于种种考虑,赵南起并没有赵南元回信,只是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趴在桌案上反复阅读这封信的内容。
本以为再也听不到弟弟的消息了。可是在一年后的春节,赵南起到英城慰问的时候,从一个当地人口中再次得知了弟弟赵南元的消息。
“书记,您是不是有个弟弟啊。我曾经听到过有个人在电台里找他哥哥赵南起,听他的描述和书记您很像是同一个人,所以我就记住了。”
赵南起回去后向上级打了报告之后就调出了这段广播内容,收藏起来。
知道这些往事之后,杨尚昆安慰赵南起。
“你和你弟弟的分离是战争和现在中韩关系导致的,将中韩关系变好了说不定你们就可以见面了。至于这封匿名信,你也不用放在心上,组织会还你清白的。”
最后经过杨尚昆等人再三的调查,证明匿名信中说的都是歪曲后的事实,赵南起同志的清白毋庸置疑。
赵南起在这之后继续担任总后勤部长一职,并且在一年后被正式授予上将军衔。
2004年,赵南起作为中国代表团来到韩国。这是自从当年离开清源郡之后,第一次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可是在这里,赵南起并没有见到他日思夜想的弟弟
最后,赵南起带着遗憾离开韩国回到了中国。
